21、 文心雕龙译注 · 四四、总术

总术 是 文心雕龙 的第四十四篇 综合论证写作方法的重要性 刘勰的创作理论是很广泛的 从根本原则到具体技巧问题 都分别作了专篇论述 本篇是总的论述掌握创作方法的重要 全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文”、“笔”之分 自晋、宋以后 “文”、“笔”之分逐步明确起来 刘勰对这种区分 基本上是赞同的 所以 上卷是“论文叙笔” 按“文”、“笔”两大类分别列论 但对颜延之的“文”、“笔”、“言”之分 则取反对态度 第二部分在对论创作技巧的 文赋 进行批评之后 提出“研术”的重要意义 刘勰认...

更多: 孔夫子旧书网 知网万方 籍合网 上海图书馆 国图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22、 文心雕龙译注 · 四九、程器

程器 是 文心雕龙 的第四十九篇 主要是论述作家的道德品质问题 反对“有文无质”而主张德才兼备 本篇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作家注意品德的必要 刘勰以木工制器为喻 说明不应只顾外表的美观而“务华弃实”;对文人无行的偏见 刘勰深表不满 第二部分历举司马相如等十六个作家在品德上的缺点 批评了他们的道德败坏、贪婪无耻;同时又举出屈原和六个作家忠君爱国、机敏警觉的优良品质 一以说明并不是所有作家都有毛病 一以暗示后代作者应该向屈原等人学习 此外 还附带谈到管仲等七个古代将相 其品德上...

更多: 万方数据 国图 京东 知网万方 籍合网 上海图书馆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孔夫子旧书网

23、 文心雕龙译注 · 十六、史传

史传 是 文心雕龙 的第十六篇 从本篇到第二十五篇 书记 的十篇 所论文体 都属“笔”类 是对吝体散文的论述 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 前三段为第一部分 论述晋宋以前的史书 第一段讲史传的含义 和从初设史官到春秋战国时期史书的编写情况;突出地肯定了 春秋 一字褒贬的巨大意义 以及 左传 创体、传经上的作用 第二段评述两汉的史书 对 史记 和 汉书 的得失做了重点评论;对给女后立纪的作法表示激烈反对 这说明刘勰的封建正统观念是相当浓厚的 他认为应给只有两岁的“孺子”刘婴等立本纪 而...

更多: 国图 上海图书馆 京东 籍合网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孔夫子旧书网 知网万方

24、 文心雕龙译注 · 十七、诸子

诸子 是 文心雕龙 的第十七篇 诸子散文不仅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后来历代散文的发展 也有其长远的影响 本篇以先秦诸子为重点 兼及汉魏以后的发展变化情况 对诸子散文的特点做了初步总结 全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子书的性质、起源以及子书和经书的区别 第二部分主要评论先秦诸子内容方面各不相同的特点 而归总为两大类:一是纯粹的 一是驳杂的 这两类的区分 主要以是否符合儒家经典为准则 这里 征圣宗经的观点使刘勰对古代某些优秀的神话或寓言作了不正确的评论 第三部分从写...

更多: 上海图书馆 京东 知网万方 籍合网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国图 孔夫子旧书网

25、 文心雕龙译注 · 二一、封禅

更多: 国图▪文津 京东 孔夫子旧书网 知网万方 上海图书馆

26、 文心雕龙译注 · 二四、议对

议对 是 文心雕龙 的第二十四篇 论述“议”、“对”两种相近的文体 “议”有议论的意思 它和一般议论文的不同 就在于是向帝王的陈说 “对”指“对策”和“射策”两种 这是就考试科目的不同而分的 总的都叫“策” “策”分三种:“一曰制策 天子称制以问而对者是也;二曰试策 有司以策试士而对者是也;三曰进策 著策而上进者是也 ”( 文体明辨序说·序 )刘勰所论的“策” 主要指第一种 本篇分“议”、“对”两大部分 共四段 第一段讲“议”的含义、起源和评论魏晋以前的主要作品 第二段论“...

更多: 国图▪文津 上海图书馆 籍合网 知网万方 万方数据 京东

27、 文心雕龙译注 · 三十、定势

定势 是 文心雕龙 的第三十篇 主要论述由不同文体所决定的体势问题 对“势”字的理解 尚存一定分歧 本书引论已经讲到一些 詹锳 〈文心雕龙〉的定势论 一文 对此有新的深入研究 认为刘勰的定势论 “势”字源于 孙子兵法 中讲的“势” 并据以提出:“ 定势 的‘势’ 原意是灵活机动而自然的趋势 ”(见 文学评论丛刊 第五辑)这是研究“定势论”的新成果 本篇所讲的“势” 正如詹文所说“‘势’是由‘体’来决定的” 这是理解“势”字具体命意的关键 刘勰自己既说“即体成势”、“循体而成...

更多: 国图▪文津 孔夫子旧书网 知网万方 万方数据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上海图书馆 京东

28、 文心雕龙译注 · 三一、情采

情采 是 文心雕龙 的第三十一篇 主要是论述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全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内容和形式的相互关系:形式必须依附于一定的内容才有意义 内容也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表达出来 二者实际上是一个相依相存的统一体 刘勰认为文学作品必然有一定的文采 但文和采是由情和质决定的 因此 文采只能起修饰的作用 它依附于作者的情志而为情志服务 第二部分从文情关系的角度总结了两种不同的文学创作道路:一种是 诗经 以来“为情而造文”的优良传统 一种是后世“为文而造情”的不良倾...

更多: 上海图书馆 籍合网 知网万方 国图▪文津 京东 孔夫子旧书网 万方数据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29、 文心雕龙译注 · 三二、熔裁

熔裁 是 文心雕龙 的第三十二篇 讨论文学创作中怎样熔意裁辞 “熔裁”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剪裁”有某些近似 但有很大的区别 刘勰自己解释说:“规范本体谓之熔 剪截浮词谓之裁 ”所以 “熔”是对作品内容的规范;“裁”是对繁文浮词的剪截 “熔裁”的工作 从“思绪初发”开始 到作品写成后的润饰修改 是贯彻在整个创作过程之中的 其主要目的 是在写成“情周而不繁 辞运而不滥”的作品 全篇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说明什么叫熔裁和熔裁工作在文学创作中的必要性;第二部分论熔意 提出熔意的三条准则...

更多: 籍合网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京东 国图▪文津 万方数据 孔夫子旧书网

30、 文心雕龙译注 · 三三、声律

声律 是 文心雕龙 的第三十三篇 从 声律 到 练字 的七篇 就是刘勰的所谓“阅声字”部分 这部分主要是论述修辞技巧上的一些问题 并从理论上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篇专论声律的运用 也讲到一些声律上的理论问题 全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研究声律对文学创作的必要 刘勰认为声律是总结人的发音规律而来的 而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 更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关键” 这是必须研究声律的原因之一 语言的声音有高低抑扬之别 有因发音部位不同而形成的种种差异 怎样掌握这些特点 使语言的运用...

更多: 知网万方 国图▪文津 上海图书馆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孔夫子旧书网

31、 文心雕龙译注 · 三四、章句

章句 是 文心雕龙 的第三十四篇 专论分章造句及其密切关系 刘勰所说的“章” 是沿用 诗经 乐章的“章” 用以指作品表达了某一内容的段落 本篇译注中用“章节”二字 亦即此意 和现在论著中常说的“章节”不同 刘勰的所谓“句” 也和后来“句子”的概念有别 如其中说“以二言为句” 只指语言的一个停顿 古有句、逗之分 本篇所说的“句” 都包括在内 本篇分两大部分 首段为第一部分 论“章句”的意义和分章造句的基本原理;要求做到文采交织于外 脉络贯注于内 结构严密 首尾一体 后三段为第...

更多: 国图 上海图书馆 孔夫子旧书网 知网万方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京东 籍合网 国图▪文津

32、 文心雕龙译注 · 三五、丽辞

丽辞 是 文心雕龙 的第三十五篇 论述文辞的对偶问题 “丽” 即耦 也作偶 就是双、对 讲究对偶 是我国文学艺术独有的特色之一;对偶的构成 和汉字的特点有重要关系 所以 从我国最早的文献 易经 、 尚书 等 直到现在的文学作品以至一般著作 也常用对偶 本篇就是对这一重要问题所做初步总结 全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对偶的形成原因及其源流梗概 刘勰认为 大自然赋予万物的形体是成双的 因此 反映万物的文学创作 只要对事物作全面考虑 就可“自然成对” 这个道理虽然很不全面 但它不是...

更多: 万方数据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知网万方 孔夫子旧书网 上海图书馆

33、 文心雕龙译注 · 三七、夸饰

夸饰 是 文心雕龙 的第三十七篇 专论夸张手法的运用 全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论夸张描写在文学创作中的必要 刘勰从 诗经 等儒家经书中举一些运用夸张手法的例子 指出这种描写虽然不免过分 但不仅无损于作品的教育作用 反而能“追其极”、“喻其真” 起到更为有力的教育作用 其实 不仅某些难以表达的事理 甚至普遍的形器 也正是借助于夸张的方法 才能突出其实质 发挥积极的艺术效果 因此 刘勰断定“文辞所被 夸饰恒存” 凡是文辞描写 就永远存在着夸张的表现方法 第二部分讲夸张手法在两汉的...

更多: 籍合网 国图 知网万方 上海图书馆 国图▪文津 万方数据

34、 文心雕龙译注 · 三八、事类

事类 是 文心雕龙 的第三十八篇 论述诗文中引用有关事类的问题 所谓“事类” 包括故实或典故在内 但刘勰在本篇所讲“事类” 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学作品中引用前人有关事例或史实 一是引证前人或古书中的言辞 这比通常所说“典故”的范围要大得多 本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事类”的含义、作用以及古来运用事类的概貌 刘勰认为运用事类的主要意义 在于“援古证今”、“明理”、“征义” 第二部分由才与学的关系进而论述广博学识的必要 对才与学两个方面 刘勰除强调二者必须“表里相资”、“...

更多: 万方数据 籍合网 上海图书馆 国图▪文津 京东 孔夫子旧书网 知网万方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国图

35、 文心雕龙译注 · 三九、练字

练字 是 文心雕龙 的第三十九篇 探讨写作中如何用字的问题 刘勰正确地认识到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 是构成文章的基础;所以 如何用字 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篇所论 正以诗赋等文学作品为主 而不是泛论一般的用字问题 但本篇只论用字 不是全面论述文学语言问题 还须结合 章句 、 丽辞 、 比兴 、 夸饰 、 物色 等有关篇章的论述 才能了解到刘勰对文学语言的全面意见 本篇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文字的起源、变化 以及汉魏以来的运用情形 最后总结出一点可贵的认识:“后世所同晓者 ...

更多: 国图 万方数据 籍合网 京东 上海图书馆 国图▪文津

36、 文心雕龙译注 · 四五、时序

时序 是 文心雕龙 的第四十五篇 从历代文学创作的发展变化情况 来探讨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密切关系 全篇分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从尧舜时期到战国时期的文学情况 第二部分论述西汉时期的文学情况 第三部分论述东汉时期的文学情况 第四部分论述三国时期的文学情况 第五部分论述西晋时期的文学情况 第六部分论述东晋时期的文学情况 第七部分论述宋、齐时期的文学情况 不过本书写作时齐还未亡 所以对齐代文学只有笼统的颂扬 未作具体分析评论 文学创作和社会现实关系是十分复杂的 刘勰在对各个历史时期...

更多: 万方数据 孔夫子旧书网 国图 京东 国图▪文津 上海图书馆 知网万方

37、 文心雕龙译注 · 四七、才略

才略 是 文心雕龙 的第四十七篇 从文学才力上论历代作家的主要成就 全篇论述了先秦、两汉到魏、晋时期的作家近百人 正如黄叔琳所评:“上下百家 体大而思精 真文囿之巨观 ”本篇确可谓古代批评史上作家论的洋洋大观 全篇共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评先秦作家 其中如“皋陶六德 夔序八音”等 不仅是不可靠的传说 也还谈不到什么文学作品;至于 五子之歌 原是后人伪作 刘勰竟奉为“万代之仪表” 这都是其历史局限 第二部分评两汉作家三十三人 第三部分评魏代作家十八人 第四部分评两晋作家二十五人 ...

更多: 京东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籍合网 国图 孔夫子旧书网 万方数据

38、 文心雕龙译注 · 五十、序志

序志 是 文心雕龙 的最后一篇 也就是本书的序言 本篇对作者写 文心雕龙 一书的目的、意图、方法、态度 特别是它的指导思想和内容安排等 都分别作了说明 因此 是研究 文心雕龙 全书和作者思想的重要篇章 全篇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命名 文心雕龙 的用意 以及所谓“君子处世 树德建言”的必要;第二部分讲刘勰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主要是企图阐发儒家经典来纠正当时文坛上追逐浮华新奇的不良风气;第三部分评论魏、晋以来的文论著作 认为各家共同的缺点是没有抓住文学评论的“根”、“源”;第四...

更多: 国图▪文津 京东 万方数据 上海图书馆 籍合网 知网万方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国图 孔夫子旧书网

39、 文心雕龙译注 · 附:参考书目

一、黄叔琳 文心雕龙辑注 中华书局1957年版 二、范文澜 文心雕龙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三、杨明照 文心雕龙校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四、刘永济 文心雕龙校释 中华书局1962年版 五、王利器 文心雕龙校证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六、周振甫 文心雕龙注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七、赵仲邑 文心雕龙译注 漓江出版社1982年版 八、陆侃如、牟世金 文心雕龙选译 山东人民出版社1962年上册 1963年下册 九、周振甫 文心雕龙选译 中华书局19...

更多: 孔夫子旧书网 知网万方 上海图书馆 京东 籍合网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国图▪文津

40、 文心雕龙译注 · 引论

出现在公元5、6世纪之交的 文心雕龙 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 在世界文艺理论史上 也是一部值得我们引为自豪的杰作 早在公元9世纪初 文心雕龙 的部分内容便流传海外1 公元1731年 日本出版了冈白驹校正的 文心雕龙 句读本2 这是国外出版的第一个 文心雕龙 版本 19世纪以后 国外不仅出版过多种 文心雕龙 的原本和译本 供研究 文心雕龙 的“通检”和“索引”也不断出现了3 这说明 文心雕龙 在理论上的成就及其历史贡献 正越来越多地为世界各国文学研究者所注目 国内研...

更多: 上海图书馆 京东 国图 万方数据 国图▪文津 知网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