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 伤寒贯珠集 · 简介

伤寒贯珠集 清·尤怡 公元1729年 伤寒贯珠集 伤寒著作 八卷 清·尤怡编撰 刊于1810年 只取六经证治原文 不录前三篇和后八篇 以伤寒治则为纲 类列原文 卷一-二论太阳证 其治法分正治、权变、斡旋、救逆、类病等法;卷三-四论阳明证 分正治法、明辨法、杂治法;卷五论少阳证 分正治法、权变法、刺法;卷六论太阴诸法、脏病、经病、经脏俱病等;卷七论少阴诸法 少阴脉证及清、下、温法 生死法等;卷八论厥逆进退之机、生死微甚之辨、清法、温法、病禁、简误、瘥后诸病等法 本书为有影响的...

更多: 上海图书馆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万方数据 京东 籍合网 国图 国图▪文津 知网万方 孔夫子旧书网

182、 内经评文 · 简介

内经评文 清·周学海 公元1896年 医经著作 为 素问评文 二十四卷(附: 遗篇 )和 灵枢评文 十二卷的合称 清·周学海评注 刊于1896年 内容全依通行本 内经 的编次排列 书中用品评文章的方式 根据诵读古文的要求 通过注文及旁注予以评述 但略于原书的医理及字义的解释 现有 周氏医学丛书 二集本 ...

更多: 京东 上海图书馆 籍合网 万方数据 孔夫子旧书网 国图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国图▪文津 知网万方

183、 古本难经阐注 · 简介

古本难经阐注 清·丁锦 公元1644-1911年 难经 注本 1卷 清丁锦撰于乾隆元年(1736年) 作者自称获 难经 古本 与通行本编次小异 因改动原编次30余处 如改十难为三难、十五难为十二难等 且阐发个人见解 如对左肾、右命门提出异议 似宗张介宾、程知之“包络命门说” 丁氏认为“命门即子宫也 即俗名子肠也 子肠居直肠之前 膀胱之后 当关元气海之间 男精女血皆存乎此 曰丹田、曰气海 实则一子宫耳” 并称子宫为“先天立命之本” 此说成为“命门”学说一家之言 其注文主要参阅...

更多: 孔夫子旧书网 京东 国图▪文津 上海图书馆 万方数据

185、 重订通俗伤寒论 · 序

后序 前哲徐洄溪曰 医者之学问 全在明伤寒之理 则万病皆通 故仲景之书有二 伤寒论 治时病之法也 金匮要略 治杂症之法也 而 金匮 之方 则又半从 伤寒论 中来 则伤寒乃病中之第一症 而学医者之第一功夫也 俞东扶曰 伤寒为大病 治法为最繁 必熟读仲景书 再遍读后贤诸书 临症方有把握 仲景书为叔和编次 或有差误 而聊摄注解 殊觉稳当 续注者 张卿子王三阳唐不岩沈亮宸张兼善张隐林北海诸人 总不越其范围 程扶生 经注 尤为明白易晓 然亦不敢直指原文之错误 自方程喻三家 各以已意布置...

更多: 国图▪文津 国图 孔夫子旧书网 上海图书馆 万方数据 知网万方 京东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籍合网

186、 重订通俗伤寒论 · 第二章·六经方药

百病不外六经 正治不外六法 按经审证 对证立方 六法为君 十法为佐 治寒伤已无余蕴 虽然 病变不常 气血有素 穷不常之病变 须门门透彻 葆有素之气血 要息息通灵 斯可言医治之方药矣 姑详述之 【秀按】后汉张仲景着 伤寒杂病论 传一百一十三方 方方皆古 立三百九十七法 法法遵经 又以六经钤百病 为不易之定法 以此病例彼病 为启悟之捷法 故历代名贤 奉为正宗 正宗则诚正宗矣 然就余临证经验 尚不敷用者 以其间兼证、夹证、变证、坏证 证证不同 还须旁采耳 余临证时 凡遇纯实证 每...

更多: 知网万方 国图 籍合网 万方数据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京东 国图▪文津 孔夫子旧书网

187、 重订通俗伤寒论 · 第七章·伤寒本证

内经云 治病必求于本 言求其受病之本因也 有本因 斯有本证 如伤风恶风 伤寒恶寒 伤热恶热 伤食恶食之类 病轻者无传变 重者多传变 谓之变证 其证有五 条治于后 [第七章·伤寒本证] 第一节·小伤寒 (一名冒寒 通称四时感冒 如冒风感寒之类 皆属此病 )【因】四时偶感寒气 或因贪凉冒风 【证】肌肤紧缩 皮毛粟起 头痛怕风 鼻塞声重 频打喷嚏 清涕时流 身不发热 故无传变 舌如平人 苔或白薄而润 【脉】右浮 左弦而缓 浮则为风 弦而缓 则为受风中之凉 此即偶尔冒寒之小疾 但袭...

更多: 上海图书馆 万方数据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籍合网 国图▪文津 知网万方 国图 孔夫子旧书网

188、 重订通俗伤寒论 · 第九章·伤寒夹证

后汉张仲景着 伤寒杂病论 以伤寒二字 统括四时六气之外感证 以杂病二字 统括全体脏腑之内伤证 外感时病者 言其病从外受 非专指正伤寒也 内伤杂病者 言其病从内生 非但属虚损病也 伤寒最多夹证 其病内外夹发 较兼证尤为难治 凡伤寒用正治法 而其病不愈 或反加重者 必有所夹而致 或夹食 或夹痰 或夹饮 或夹血 或夹阴 或夹哮 或夹痞 或夹痛 或夹胀 或夹泻 或夹痢 或夹疝 或夹痨 或夹临经 或夹妊娠 或夹产后 必先辨明因证 刻意精别 用药庶无差误 故前哲善治伤寒者 其致力虽在杂...

更多: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孔夫子旧书网 籍合网 上海图书馆 京东

189、 重订通俗伤寒论 · 第十一章·伤寒复证

[第十一章·伤寒复证] 第一节·伤寒劳复 【因】大病瘥后 血气津液未平复 余热未尽 若因劳动 再发热为劳复 孙真人云 新瘥后、当静卧以养血气 慎勿早起梳洗 以劳其体 亦不可多言语用心 使意劳烦 凡此皆令劳复 喻嘉言云 劳复乃起居作劳 复生余热之病 【证】舌红淡 或微有白苔 身发热 肢体疲倦 懒于言语 或自汗出 神志虽清 沉迷欲睡 饮食无味 陶氏云、劳役使血气沸腾 而邪热遂还于经络而发热也 谓之遗热 【脉】凡劳后发热 在表脉浮 在里脉沉 气弱脉细 【治】大凡热在表者 脉浮 宜...

更多: 知网万方 孔夫子旧书网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国图 京东 国图▪文津 籍合网

190、 黄帝八十一难经 · 论针法 69-81难

六十九难曰:经言虚者补之 实者泻之 不实不虚 以经取之 何谓也 然∶虚者补其母 实者泻其子 当先补之 然后泻之 不实不虚 以经取之者 是正经自生病 不中他邪也 当自取其经 故言以经取之 七十难曰:经言春夏刺浅 秋冬刺深者 何谓也 然∶春夏者 阳气在上 人气亦在上 故当浅取之 秋冬者 阳气在下 人气亦在下 故当深取之 春夏各致一阴 秋冬各致一阳者 何谓也 然∶春夏温 必致一阴者 初下针 沉之至肾肝之部 得气 引持之阴也 秋冬寒 必致一阳者 初内针 浅而浮之 至心肺之部 得气 ...

更多: 籍合网 上海图书馆 国图▪文津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知网万方 孔夫子旧书网 万方数据 国图 京东

191、 黄帝内经太素 · 前言

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 黄帝内经 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中医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均发端于这部两千多年前的伟大经典 因此 对 黄帝内经 ( 灵枢 、 素问 )的研究 历代不乏其人 从文献学的角度 用音韵、文字、训诂、注释等方法整理 黄帝内经 确定其内容的可靠性 是开展各种 内经 研究课题的基础 今人熟知的唐代医家王冰对 黄帝内经素问 的注释 宋代史崧对 黄帝内经灵枢 的校订 均对 内经 的流传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 王冰在整理 素问 时作了不少移补添改 史崧亦在 灵枢 几近失传时...

更多: 京东 籍合网 知网万方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国图 上海图书馆 万方数据

192、 黄帝内经太素 · 卷第六(卷首缺)

脏腑之一 平按:此篇自“喜乐者”以上 日本原钞正本残缺 篇目亦不可考 平从日本仁和寺宫御藏本残卷十三纸中 检出自“在我者”以下至“竭绝而失生”经文、杨注 证以 灵枢·本神篇 补入“喜乐者”以上 断珪零璧 缺而复完 洵堪宝贵 自“在我者”以上 惜无从查出 故自“黄帝问于岐伯曰”至“地之” 谨依 灵枢 卷二第八 本神篇 补入 自“喜乐者”以下至末 均见 本神篇 又见 甲乙经 卷一第一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 必先本于神 血脉营气精神 此五脏之所藏也 至其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

更多: 籍合网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万方数据 上海图书馆 京东 知网万方 孔夫子旧书网 国图

193、 黄帝内经太素 · 卷第七(佚)

卷第七(佚)...

更多: 知网万方 国图▪文津 籍合网 国图 孔夫子旧书网

194、 黄帝内经太素 · 卷第九 经脉之二

经脉正别 平按:此篇见 灵枢 卷三第十一 经别篇 又见 甲乙经 卷二第一下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 内有五脏 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外有六腑 以应六律 六律建主阳 天地变化之理谓之天道 人从天生 故人合天道 天道大数有二 谓五与六 故人亦应之 内有五脏 以应音、色、时、味、位等 主阴也;外有六腑 以应六律 主阳也 建 立也 平按:“天道” 甲乙经 作“天地” “建主阳” 灵枢 作“建阴阳” 甲乙经 作“主持阴阳” 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

更多: 万方数据 国图 上海图书馆 国图▪文津 京东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孔夫子旧书网 知网万方 籍合网

195、 黄帝内经太素 · 卷第十五 诊候之二

色脉诊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失神者亡 黄帝曰:善” 见 素问 卷四第十三 移精变气论篇 自“黄帝曰:余闻揆度奇恒”至“诊要毕矣” 见 素问 卷四第十五 玉版论要篇 自“诊病之始”至末 见 素问 卷三第十 五脏生成篇 又见 甲乙经 卷六第九 五味所宜五脏生病大论 又见 甲乙经 卷四第一下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欲临病人 观死生 决嫌疑 欲知其要 如日月之光 可得闻乎 闻决死生之要也 平按: 素问 无“黄帝问于岐伯曰”六字① 注“决”字 袁刻误作“次” ①“六字”应作“七字” 又...

更多: 知网万方 万方数据 孔夫子旧书网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上海图书馆 国图 籍合网 国图▪文津 京东

196、 黄帝内经太素 · 卷第十六 诊候之三

编者按:此卷萧本全佚 今据仁和寺本及盛文堂本补齐 并以今本 素问 、 灵枢 校勘 附校语于各节“编者按”之后 虚实脉诊 编者按:自篇首至“则实可活 此其候也” 见 素问·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自“黄帝问岐伯曰:愿闻虚实之要”至“入虚者 左手闭也” 见 素问·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自“黄帝问曰:何谓虚实”至末 见 素问·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 愿闻其情 岐伯曰:五实死 五虚死 人之所病 五实具有者 不泄当死;所病五虚具有者 不下食当死也 编者按: 素...

更多: 国图▪文津 籍合网 国图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万方数据 京东 知网万方

197、 黄帝内经太素 · 卷第十七 证候之一

(卷首缺 只余卷尾 篇目亦缺) 平按:此篇自“此五色之死也”以上残缺 篇目亦不可考 故自“心之合脉也”至“白如枯骨者死” 从 素问·五脏生成篇 补入 自“此五色之死也”至“针之缘而去也” 见 素问 卷三第十 五脏生成篇 又见 甲乙经 卷一第十五 惟编次小异 自“目色赤”至末 见 灵枢 卷十一第七十四 论疾诊尺篇 又见 甲乙经 卷十二第四 心之合 脉也;其荣 色也;其主 肾也 肺之合 皮也;其荣 毛也;其主 心也 肝之合 筋也;其荣 爪也;其主 肺也 脾之合 肉也;其荣 唇也...

更多: 上海图书馆 籍合网 知网万方 国图 京东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198、 黄帝内经太素 · 卷第二十三 九针之三

量缪刺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 见 素问 卷十八第六十三 缪刺论篇 又见 甲乙经 卷五第三 黄帝问岐伯曰:余闻缪刺 未得意也 何谓缪刺 岐伯曰:夫邪之客于形也 必先舍于皮毛 留而不去 入舍于孙脉 留而不去 入舍于络脉 留而不去 入舍于经脉 内连五脏 散于肠胃 阴阳更盛 五脏乃伤 此邪之从皮毛而入 极于五脏之次也 此阴阳二邪俱盛 从于皮毛 至于五脏 故以五脏为次也 平按: 甲乙 无“留而不去 入舍于孙脉”九字 “阴阳更盛” 素问 、 甲乙 作“阴阳俱感” 如此则治其经焉 今邪客...

更多: 籍合网 国图 知网万方 万方数据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国图▪文津 上海图书馆

199、 黄帝内经太素 · 卷第二十八 风

卷第二十八 风 诸风数类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 见 素问 卷十二第四十二 风论篇 又见 甲乙经 卷十第二上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风之伤人 或为寒热 或为热中 或为寒中 或为疠 或为偏枯 或为贼风也 其病各异 其名不同; 风、气一也 徐缓为气 急疾为风 人之生也 感风气以生;其为病也 因风气为病 是以风为百病之长 故伤人也 有成未成 伤人成病 凡有五别:一曰寒热 二曰热中 三曰寒中 四曰疠病 五曰偏枯 此之五者 以为风伤变成 余病形病名各不同 或为贼风者 但风之为病 所因不同 故...

更多: 国图▪文津 万方数据 国图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知网万方

200、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 序

先儒有云 经传而经亡 非经亡也 亡于传经者之精而以粗求之深而以浅视之之失其旨归也 夫灵素之为烈于天下也 千百年于兹矣 然余尝考汉艺文志曰 黄帝内经一十八卷 而灵枢居其九 素问亦居其九 昔人谓先灵枢而后素问者何也 盖以素问为世人病所由生也 病所生而弗慎之 则无以防其流 故篇中所载阴阳寒暑之所从 饮食居处之所摄 五运生制之所由胜复 六气时序之所由逆从 靡弗从其本而谨制之 以示人维持 而生人之患微矣 若灵枢为世人病所由治也 病既生而弗治之 则无以通其源 故本经所论营卫血气之道路 ...

更多: 万方数据 知网万方 上海图书馆 京东 国图▪文津 籍合网